(作者:秦玉峰,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东阿阿胶股份公司总裁)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3月29日的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李克强又批示:“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提到“工匠精神”,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是“日本制造”和“德国制造”,“日本制造”侧重“精益精神”,讲究制造本身的精益求精,其中丰田曾经是“精益”的代名词,后来韩国三星引入了“精益管理”之后,崛起为世界级公司。
“德国制造”同样讲究“精益精神”,但它比“日本制造”更进一步,除了制造本身的精益之外,还将“工匠精神”、科技创新融入了民族信仰,使之成为民族血脉。因此德国人从来不相信“物美价廉”。
我们尊重“德国制造”,不仅仅因为“德国制造”的高品质,还因为它的高科技含量。“德国制造”的代表大都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有高技术门槛,很难被仿造。
“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德国人生产的工业制造品,大到挖地铁的掘进机,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订书机,从质量上讲都是世界第一。”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叫《德国工匠:我们不相信物美价廉!》,感触颇深。“物美”就是高品质,一定是建立在优质材料、优质人工之上的高成本,因此“价廉”跟“物美”之间从来产生不了关联,更划不上等号。
文章中讲了一个西门子的故事,说是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问彼得•冯•西门子:“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呢?”
1993年,彼得·冯·西门子是西门子公司中最后一位西门子家族成员,1993年离开了西门子领导层。当时他这样回答记者的问题:“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
那位记者反问他:“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管它什么义务呢?”
彼得·冯·西门子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西门子当时已经被外界诟病为“行动缓慢的庞然大物”,但它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工匠精神”。直到今天,移动互联网已经对整个世界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时候,西门子依然是“庞然大物”,依然是全世界最知名的品牌之一。与此同时,曾经辉煌一时的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品牌,都走向了衰落。
西门子、奔驰、宝马都是“德国制造”的代表,刀具中的“双立人”更是有口皆碑。我春节期间在德国考察时,在好几家公司目睹了“德国制造”的细节,深感震撼。在了解了“德国制造”的发展历程后,更是感触颇深。
因为封建化比较严重,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地比较晚,在英国和法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后,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化国家。德国的工业化也曾经历过“山寨”阶段,“德国制造”甚至曾经是个带有侮辱性的符号,《德国工匠:我们不相信物美价廉!》一文中就说:
“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8月23日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
德国人知耻而后勇,在1890年代开始明确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开始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的发展,用我们的说法,就是“产学研并举”。“由于德国有基础科学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学理论与工业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半个世纪时间里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的队伍结合在一起,领导了‘内燃机和电气化革命’,使德国工业经济获得了跳跃式的发展。”
伴随德国工业化的进程的完成,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都成为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德国制造”成为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德国最有名的公司,几乎都是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它们直到今天都维持着世界性的声誉。”
是什么造就了“德国制造”的美誉?一是“德国制造”珍视“身后名” 不贪“眼前利”,二是“德国制造”讲究“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三是“德国制造” 探求本质,考虑长远。
“德国的产品不打价格战,不与同行竞争,一是由于有行业保护,二是由于价格并非决定一切,打价格战可能会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德国企业是要追求利润,但是只要能保证基本利润,有钱可赚,德国人并不是那么贪得无厌、无休止地追求利润的,而是要考虑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联想到我们今天的“中国制造”,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德国制造”学习的东西还很多。“物美价廉”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美好的向往,但作为一家制造企业的领导者,我从来不相信“物美价廉”,“物美价廉”也不是“工匠精神”。
中国今天所进行的“供给侧改革”,其本意就是推进消费升级,就是通过消费升级“去库存”,淘汰那些不“物美”的产能,通过创新来实现消费的“物美时代”。只有意识到这点儿,制造企业才能抓住未来的政策红利和时代机遇。
【华新财经网-www.17cai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