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产业资讯 > 创业 >

回到工程技术本身:应该如何看待“院士之争”?

2019-05-03 22:38 来源: 新浪专栏 
摘要: 文/风辞远 来源:脑极体(ID:unity007) 五一小长假这几天,被讨论最多的话题,可能是关于院士。 4月30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经主席团审定,最终确定的有

  文/风辞远

  来源:脑极体(ID:unity007)

  五一小长假这几天,被讨论最多的话题,可能是关于“院士”。

  4月30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经主席团审定,最终确定的有效候选人共531位。其中引起广大网友注意和讨论的,是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百度高级副总裁王海峰、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等民营企业科技专家上榜。

  其中,关于李彦宏到底能不能评选院士,确实成为了争议的焦点。很多网友和媒体人站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当然也有人以各种理由支持。

  但是争议看了很多,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状况:大家争来争去,都是集中在百度做搜索这件事上。似乎李彦宏成为院士候选人的合理性,已经完全与百度的搜索业务挂钩。

  

 

  然而二者之间的客观联系真的是这样吗?在1911年创立之初,IBM的主营业务是机械打字机。但是显然今天不会有人因为机械打字机已经被时代淘汰了,就苛责IBM的技术有问题。

  或许在今天的舆论场中,互联网企业乃至大量中国民营企业有个先天劣势。那就是舆论会停留在第一印象,甚至由此产生的刻板偏见里,从而忽视了科研事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正在发生快速调整。

  看到李彦宏,大家会想这是做搜索赚钱的商人;看到王坚,大家会想这是给电商做网络维护的;看到王传福,大家会想这是做便宜汽车的……

  凡此种种偏见之下,才会滋生关于这些人是否够资格参选院士的争议。而被大家忽略的,往往是这样一个客观变化:在今天的中国,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前沿科技突破发生在民营企业里。而这些科技突破的价值,以及其承担的社会责任,需要国家以及大众的共同认可。

  所以在我们陷入无穷无尽的争论之前,不妨回到源头来看一下这个问题:那就是设立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名衔,其初衷究竟是什么?只有厘清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从逻辑上判断李彦宏以及其他企业家,究竟是否有资格承担这样一个荣誉。

  中国工程院院士设立的初衷是什么?

  我们知道,我国目前实施的是“两院院士制度”,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与其他国家普遍采取的多院院士制度相比,两院院士制度已经将遴选范围进行了相对的集中化。

  关于院士的评选范畴与评选制度,其实从学术界到大众舆论中都是有很多争论的,这当然非常正常,但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于,相比较来说,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设立时间并不算特别悠久。这一制度,本来就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我们知道,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对科学的重视不断增强。早在1948年,在傅斯年等人的推动下,民国政府中央研究院就评选了第一批院士。那个名单上民国大师们的名字,可谓一时间星光璀璨。

  进入新中国之后,科学院院士评选的工作一直在延续。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是在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之后才开始实行的。

  换言之,在漫长的46年之中,院士名衔都只授予基础科学领域取得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但对工程实践领域奋斗在一线的科研人员,却缺乏最高科学荣誉的授予。

  这个时间差背后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这50年间,恰恰也是各工程领域不断复杂化,大量问题需要高精尖专家人才引领技术突破的时间段。

  

 

  所以国家最终决定设立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对长时间大量付出,且自身科学责任与社会价值不断增强的工程领域科学家,一种补偿和肯定。

  目前,中国工程院现有院士857人,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而与科学院院士的评选思想不同的是,工程院院士从设立之初,就秉承着“因时代需求而不断调整评选视野,为那些做出巨大贡献,但并不为大众所知的科学家授予荣誉”的思路方针。

  所以说,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有些所谓的“出乎意料”,恰恰是这一制度的题中应用之意。其设立初衷,就是奖励变化与未来。而今天我们面对的新变化,恰恰就是重大工程技术创新,正在越来越多地发生在BAT这样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中。

  大规模工程创新的发展趋势,

  决定了企业家的学术身份与学术责任

  既然跟随变化是工程院院士评选的大势所趋,那么今天的趋势是什么?

  毫无疑问,明眼人都会知道,今天工程技术的整体趋势,是领先性创新正在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高科技企业中,并且产学研一体化越发明显,国家的学术共同体在工程化领域展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导向和企业引领前沿突破。

  从欧美等科技大国的发展路径来看,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工程与高精制造业等领域,企业事实上拥有直接的研发动力、海量精准数据、算力实验基础,以及最好的人才待遇空间,是引领直接创新的合理驱动者。

  

 

  今天,很多中国可以走在世界前列的战略级技术,比如5G、AI、云计算、自动驾驶,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工程化实践,绝大多数流程都是发生在企业中的。

  以百度这几年的AI创新为例,从研究人才的储备和算法技术的软件创新,再到平台化和工程化,以及通过多种模式对外开源开放,都发生在百度业务体系内。其在国家科技综合体中具有唯一性的同时,又确实推动着重大工程技术的突破。

  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反映到工程院院士评选里的结果,就是来自企业的院士候选人越来越多,并且未来势必长期如此。

  在今年确定的工程院院士531位有效候选人之中,来自企业的候选人有114位。比2017年增加了24位,并且特别关注民营企业中的科技人才——这是工程技术发展的时代性和阶段性决定的。

  尤其是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领域,中国互联网、云计算和AI产业的发展基础,必然会也应该会催生IBM、微软一样具备兼具科研创新能力与工程化应用能力的企业-科技综合体。

  回过头来看,在这样的趋势里,企业家往往会是与工程技术创新距离最近的人。他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创新任务和探索风险,同理,也应该获得来自科学界的更多肯定。

  这也是李彦宏、王坚、王传福等人被提名的原因——站在工程科学发展史的角度看,他们的任务不仅是做搜索和做电商,而是在为时代提供更多的“唯一性尝试”。

  在技术洪流中,李彦宏和百度

  客观上拥有“优先获选权”

  在很多人以为王坚只是给电商做服务器的时候,他已经为阿里打造了庞大的云计算业务,构造了超级计算体系与城市大脑的探索。

  在大家认为比亚迪就是低端汽车的时候,王传福始终坚持在新能源与智能驾驶领域锐意突破,在自主品牌汽车通向未来产业化的路上,成为走在最前沿的那一个。

  同样,在AI走向技术成熟,走进各行业的“智能+”之路上,李彦宏近几年率领百度所作的尝试,同样在工程创新领域是具备唯一性的。

  不难注意到,李彦宏进入院士候选人的领域是“新兴交叉领域工程技术创新管理”。很多人评论者会忽视这个词的实际意义,然而工程技术的行内人并不会如此。

  

 

  我们知道,近几年百度的主线是决胜AI。然而细分下来会发现,AI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下的产物,而其进入产业化更是经历了复杂的探索进程。比如AI的成熟,受力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IoT以及半导体技术的完善,而走入产业端,又流向智能语音、自动驾驶、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服务,以及开放平台和各行业AI决绝方案。这些科研工作,涉及众多领域的广泛交叉和探索布局,多个战略级技术的综合发展和应用。

  由于在研发、工程化和应用化多端工作的复杂性,促使百度的前沿技术交叉运用网络,绝不是某个部门和某位科学家能够独立完成的。这场深刻而重要的工程技术探索,只能以李彦宏为代表。

  那么,当时代已经认识到百度的AI工程探索价值非常,且在今天不具备其他企业与研究机构能够拿出替代方案的可能。这是否值得一个科学上的致意与肯定呢?

  所以无论李彦宏最终是否当选本届院士,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代表与其中科学家,将持续进入院士行列的趋势并不会改变。

  技术不会无端生长出来。有时候搁置一些争议,把技术归于技术,就是我们滋养未来的方式。

【华新财经网-www.17caijing.com
最新文章
资讯图片
返回顶部